别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被“谣控”
近日,网上爆出一篇《沃特玛湖南囤车空跑之谜 强制员工跑空车》的文章,引发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广泛关注。事后,涉事的沃特玛创新联盟(以下简称“创新联盟”)调查核实,事实是新车刚下线运抵湖南,正在集中办理登记上牌,从未强制过员工跑空车。该报道系前员工误传,文章称“刷里程套取国家补贴”恐有主观臆断之嫌。
“现在一提到补贴我们厂家就紧张。”一名商用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记者表示。为什么呢?因为前期补贴过高,导致了部分企业形成以补贴为核心的推动策略出现了一些骗补问题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,自2016年起,新能源查处“骗补”力度加大,所有的辆都在监控,每辆车的运营状态国家都时时刻刻都掌握着。2017年国家调整了补贴目录、提高了门槛、改变了补贴机制,新能源汽车经历了2015年爆发增长期、2016年行业整顿的停滞期,2017年逐步恢复了高增长。
可以说,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优化完善,“骗补”面临着舆论高压和强力监管,空跑骗补对企业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其次,对于重资产的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来说,即便铤而走险“骗补”也“无路可逃”,结果无异于玩火自焚,最终得不偿失。这样的逻辑,相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所有从业者都能理解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不合逻辑的谣言,让本应成为行业发展助推剂的“补贴”一词几乎成了行业的避讳,似乎补贴成为“恶之花”。一有风动草动,媒体和社会公众就给企业扣上骗补、谋补的黑帽子,不仅打击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,而且人们的担忧心理及敏感神经马上就被触动,谣言就会迅速发酵,进而扰乱政策决策判断,损害行业发展,甚至会毁掉一个行业。
以食品安全为例,类似网上造谣、传谣令行业遭遇重挫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。从“纸馅肉包子”到“棉花肉松”,从“低钠盐是夺命盐”再到此次“塑料紫菜”事件,食品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社会神经,扰乱了经济秩序,极大影响行业发展。“蛆柑”让湖北柑橘7成滞销,“樱桃有蛆”导致山东樱桃滞销,损失达到了15亿元。
随着微博、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,媒体形态更新换代,这是企业频频“中招”的原因之一。借助不断翻新的表现形式,近年来网络谣言“新花招”频频出现,就让网友都直呼“防不胜防”。有的将旧闻翻炒,掐头去尾,虚实掺杂,并通过视频剪接,“制造”有图有真相;有的则变换表现形式,从文字、图片“升级”到动画、直播等,吸引眼球;有的甚至借助所谓“业内人士”发声,编造“最新研究成果”欺骗民众……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。随着双积分制的出台,彰显了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坚定决定。
即将来到的2018年,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,别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被“谣控”。这一方面企业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,不存有侥幸心理,脚踏实地进行产品、技术、服务创新,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应用体验。另一方面,对于捏造并散布虚假食品安全谣言造成严重后果的,可能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等多种犯罪,公安机关要予以严厉打击。此外,网民也应注意理性、全面看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,注意辨别各类网上不实信息,自觉抵制谣言,不造谣、不信谣、不传谣,共同呵护和创造中国汽车强国梦。